
工信部官网8月1日消息,日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记者将《方案》的重点内容梳理如下。
工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
到2025年,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.5%,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,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,工业能耗强度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,努力达峰削峰,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,基本建立以高效、绿色、循环、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。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。
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六大重点任务
一、深度调整产业链结构。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;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;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;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。
二、深入推进节能降碳。调整优化用能结构;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,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℃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;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;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;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;强化节能监督管理。
三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。建设绿色低碳工厂;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;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;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;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。
四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推动低碳原料替代;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;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;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,到2025年,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%,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%。
五、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。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;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;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。
六、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;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;推进“工业互联网+绿色低碳”。
重点行业达峰行动
钢铁行业。到2025年,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.8亿吨,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%以上。到2030年,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、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,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%以上。
建材行业。到2025年,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%以上。到2030年,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,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、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,在水泥、玻璃、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,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。
石化化工行业。到2025年,“减油增化”取得积极进展,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%以下,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。到2030年,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、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有色金属行业。到2025年,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%以上,再生铜、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、1150万吨,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%以上。到2030年,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%以上。
消费品行业。造纸行业到2025年,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%,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%;到2030年,热电联产占比达90%以上。纺织行业到2025年,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,低温、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%,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%。到2030年,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%。
装备制造行业。到2025年,一体化压铸成形、无模铸造、超高强钢热成形、精密冷锻、异质材料焊接、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、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。到2030年,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,大幅降低生产能耗。
电子行业。到2025年,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%以上,锂电材料、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%、2%以下。到2030年,电子材料、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。
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
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;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;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;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。《方案》提出,到2030年,当年新增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%左右,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%和20%以上。
上一篇:《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“三品”行动方案(2022-2025年)》解读
下一篇:《大连市促进企业融资实施方案》解读